近日,中共江苏省委机关刊《群众》(思想理论版,2025年第17期)刊发我校党委书记刘莹署名文章,题目为《教随产出产教同行 打造职教出海新范式》。
教随产出产教同行 打造职教出海新范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教育部在《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坚持‘教随产出、产教同行’,有组织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境外办学项目”。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立足“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产业根基,聚焦服务全国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徐州工程机械集群,依托江苏省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徐州市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产教联合体,通过深化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加快教随产出产教同行,探索出一条“产业赋能职教改革,职教支撑产业升级”的双向奔赴之路,为产业—职教联合出海提供了新范式。
深化合作办学,共建海外平台载体。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校企协同的海外教育合作,既是中国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的人才支撑需求,也是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实践。共建海外教学中心。紧扣徐工集团全球产业布局,共同谋划建立“海外工程技术学院”。围绕海外业务需求,对接当地工程机械运维、智能装备操作等场景,“定点”布局产业实训基地;围绕徐工设备标准、海外施工规范“定制”模块化课程;精准匹配企业海外分支机构岗位需求开展“定向”输送;以徐工技术认证与国际行业标准为双标尺,实行“定标”考核,确保学员能力与岗位无缝对接。通过共享企业设备资源、技术标准与教学平台,实现“产教资源互通、培养与需求同频”,为徐工全球化布局输送“懂技术、通文化、精操作”的本土化现场工程师,探索职业教育服务企业全球战略的创新路径。构建协同治理机制。创新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轮啮合”职教出海联动机制。政府扮演“恒星轮”角色,发挥主导作用,出台专项政策、搭建对接平台并提供资金支持。行业、企业及院校作为“行星轮”,围绕政府协同运转:行业组织充当桥梁,提
供产业报告、技术咨询及标准制定等支撑服务;徐工集团等龙头企业通过提供岗位需求、实践资源及研发课题,推动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职业院校则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标准,精准培养适配人才,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各方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商解决联合出海中的关键问题,确保决策过程“透明、共商、高效”。
深化合作育人,共育国际化匠才。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具备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必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推进育人方式改革。创新分段式跨国培养模式。传统跨国培养常因阶段划分模糊、目标分散导致效果受限。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立足海外留学生(乌兹别克斯坦)联合培养项目,通过科学合理的阶段目标设置与资源优化配置,创新“1.5+0.5+1”分段式跨国培养模式——即一年半国内语言及专业基础学习、半年企业专项技能强化、一年海外顶岗实习,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与中资企业海外项目需求无缝对接。通过开办海外订单班、推行跨国现代学徒制、创新员工本土化就业培养,已为徐工集团、赛轮集团、中润新能源、阿联酋全球氟化工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资企业输送4000余名技术技能人才,为中资企业海外布局提供“本土化”人才支撑。探索定制化五维育人路径。依托“江苏省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以徐工集团全球产业布局为坚实依托,打造“匹配需求、要素集聚”专业、“对接岗位、数智融合”课程、“双元开发、形态多样”教材、“结构合理、技艺精湛”教师、“场景真实、开放融合”基地在内的五维协同育人路径,系统性“嵌入”其海外生产与服务链条,诠释了中国职教“伴随企业走出去”的强大生命力和独特价值,真正实现“产业走到哪,职教服务就跟到哪”。已通过UK ENIC(英国国家学历学位评估认证中心)国际化认证专业1个,向汉澜管理学院、坦桑尼亚职业院校、鄂木斯克国立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和机构输出教材10部、课程标准32个、职业标准2个,为海外技能人才培养形成了一套标准化、体系化的教学资源体系,构建起多元融合国际化人才培养新生态。
深化合作就业,共拓海外就业岗位。在“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企业全球化布局加速的背景下,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走出去”已成为拓宽海外就业渠道、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路径。定向输送国际工匠梯队。精准对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资项目海外人才需求,以国际化“现场工程师”为培养目标,构建跨国工匠定向输送体系,打造“工匠精神筑基+技术操作固本+工程管理强链+跨文化协作提质”的国际工匠梯队,使中国职教锻造的工匠梯队成为全球产能合作的“技术毛细血管”。徐工集团立足海外留学生(乌兹别克斯坦)联合培养项目,由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徐州工程机械技师学院、徐工集团海外企业、乌兹别克斯坦教育部联合开展,以“技能+语言+学历+岗位”贯通培养,实行定向化就业,首批15名留学生签订定向就业协议,将定点输送到乌兹别克斯坦,培养既服务于徐工也为当地发展助力的全能型技能工匠。精准匹配海外岗位需求。建立“徐工海外岗位需求动态数据库”,由学校联合企业海外HR部门等定期采集岗位信息,重点梳理“技术门槛、语言要求、文化适配度”等关键指标,并按区域分类标注。完善“就业后跟踪服务”,建立“学生—企业—院校”三方沟通平台,定期收集学生海外工作反馈,形成“就业—反馈—提升”的良性循环。近5年来,已培养在徐工集团的14个海外事业部、中润新能源公司老挝分部等当地就业的留学生500余名,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到93%,实现“学生有出路、企业有支撑、产业有发展”多方共赢。
深化合作发展,共筑全球发展共同体。“产业+人才”的系统出海既能激活本土发展动能,又能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为全球发展注入“共生共荣”的新活力。以靶向培训促进技能“全球适配”。针对乌兹别克斯坦、鄂木斯克国立交通大学等合作院校在工程机械产业升级方面的需求,创新打造“教学中心+企业基地+院校联盟”的立体化培训模式,同步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外文+职业技能”双轨定制化培训。通过制定并输出《组态软件项目开发与实践》等课程标准,年均培养学员超1000人次,推动人才“本土培养、本土发展”,为构建发展共同体夯实智力基础。以链群合作推动产教“协同出海”。“链群合作”即以优势产业为核心,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教育机构、科研院所,形成“产业+教育”协同联盟,共同参与国际合作项目,激活“产业动能”。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徐工集团创新实施“标准先行、服务随行”战略,依托共同开发的GB/T 21682-2019《旋挖钻机》等国家标准及“五项全能机手”培训体系,开展“买设备送机手”全球服务模式,形成“以产促教、以教强产”的良性循环。□
(作者系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链接:https://www.qunzh.com/qzxlk/qz/2025/202517/202509/t20250909_110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