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工商管理学院开展“红韵传薪火 非遗润同心”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作者:工商管理学院 日期:2025-08-13点击:12

2025年7月,工商管理学院“红韵传薪火·非遗润同心”民族团结实践团在江苏、新疆、青海、西藏、贵州等地,开展为期20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该团队由19名师生组成,以“探寻红色记忆,传承民族精神”为主题,通过红色文化传播、非遗技艺传承、返乡文化宣讲等形式,促进民族团结与红色基因的深度融合。

红色足迹:科技赋能历史,精神照亮青年

为提升红色文化传播力,实践团创新研发“AR看淮海”APP,在淮海战役纪念馆开展沉浸式讲解服务。通过AR技术还原“小推车”“夹板”等文物场景,吸引众多游客驻足体验。藏族学生江白深有感触地说:“科技让历史触手可及,民族团结的精神跨越时空依然生动鲜活。”团队指导教师于晴介绍,此次活动特别设计了“数字+实景”双线学习模式,通过技术手段让红色故事更生动地触达年轻群体。

非遗为媒:技艺交融,共绘团结图景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传习所,团队成员共同探究徐州香包的精湛技艺,精心制作出象征民族团结的石榴香包。青海籍学生卓玛才丹巧妙地融合青海刺绣技法,创作出多民族技艺融合的“同心香包”,剪纸环节中,满族学生冯思宇以淮海战役民族团结故事为题材,创作了一幅《回民担架团》剪纸作品。通过细腻的剪纸艺术生动再现了各族群众并肩作战的感人场景。她还将作品带回满族自治县,向当地居民展示,讲述了担架团背后的民族团结故事。

返乡宣讲:让红色种子在边疆生根

实践后半程,少数民族成员分赴家乡开展文化传播。贵州省土家族学生赵才宇在互助土族自治县组织了一场非遗体验活动。他将徐州剪纸技法与土族盘绣结合,带领乡亲们制作了“民族团结”主题剪纸画。“老一辈常说‘各民族团结像糌粑一样捏成团’,这次实践让我真正理解了这句话。”赵才宇在活动日志中写道。

长效机制:党建共建,青春力量持续赋能

团队依托学校红石榴青年驿站平台,已与伊犁职业技术学院、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3所民族学校建立党建结对,未来将通过“线上资源库+线下工作坊”持续输送红色美育内容。学生党支部书记于晴老师表示,本次实践成果将转化为校本课程和文创产品,未来持续深化“红色文化+非遗传承”育人模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青春力量。


一审:工商管理学院 于晴

二审:工商管理学院 高成

三审:党委宣传部 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