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党支部“红色青年”实践团深入徐州红色地标,通过“实地探访+口述历史+创新传播”三维路径,以脚步丈量英雄之城,用青春激活红色基因,将抗战精神转化为可感可知的青年实践。
一、 叩访历史现场,感悟觉醒力量
实践首站聚焦江苏党建“起点”——“八号门事件”旧址。斑驳的铁轨、锈蚀的牌楼下,同学们聆听江苏第一个党支部在工潮中诞生的故事,在“八号门”旧址重温入党誓词,深刻感受到工人阶级在民族危亡之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觉醒力量与爱国热忱。随后实践团转赴徐州抗日英雄碑廊,一尊尊石碑,一段段铭文,无声诉说着“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铮铮铁骨与浩然民族气节。成员们逐碑诵读,把王振山、范子侠等烈士的事迹抄进笔记本,更刻进心里。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完成了对伟大抗战精神的直观体认与心灵洗礼。
二、 聆听时代回响,解码精神传承
为了链接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脉络,实践团专访了抗战老兵王振山的后代王家金先生,并参观了他自建的家庭抗战纪念馆。在王家金先生的深情讲述中,一段段尘封的家族记忆与烽火岁月被重新唤醒。馆内珍藏的一件件斑驳实物、一幅幅褪色照片,生动再现了王振山等老一辈革命者“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与牺牲精神。这次面对面的口述史访谈,不仅丰富了实践团的史料积累,更让成员们深刻理解了红色基因如何在代际之间无声传递,体悟到普通家庭与国家命运的血肉相连,感受到历史亲历者后代对传承精神火种的执着坚守。
三、 创新实践传播,激活社区课堂
历史的回响最终要落脚于现实的担当。7月14日下午,实践团走进鼓楼区花园社区,面向暑托班的青少年开展了一场生动鲜活的“徐州抗战英雄故事会”。成员们巧妙运用情景讲述、互动问答等寓教于乐的方式,将碑林记载的英雄事迹转化为孩子们可感可知的动人故事。活动特别设置了红色主题手工剪纸环节,在成员们的指导下,孩子们稚嫩的指尖跃动,一幅幅象征革命精神与胜利的剪纸作品跃然纸上,将抽象的爱国情怀具象化。更值得一提的是,结合专业所学,实践团依托碑林记载的珍贵史料,精心制作开发了“彭城英魂录”微信小程序,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了英烈事迹的便捷查询与广泛传播,让尘封的历史借助现代科技焕发新生。
短短数日,实践团成员们在旧址与碑林间感受民族觉醒的呐喊,在农家小院里聆听血与火的亲历,在社区课堂里播撒红色种子。历史不再是课本上的铅字,而成为脚下可触、掌心可捧、指尖可传的精神火炬。此次社会实践,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青年的接力中历久弥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继续闪耀。
一审:信息工程学院 张李彦
二审:信息工程学院 孟丽萍
三审:党委宣传部 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