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工程学院开展“地膜回收 变废为宝”助力农村发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作者:材料工程学院 日期:2022-08-21点击:2340

为引导青年学生了解认知乡村,积极助力生态文明建设,6月21日, 材料工程学院三叶绿色新材料协会“地膜回收 变废为宝”乡村振兴促进团开始了以“喜迎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奋斗新征程”为主题的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调研农村农地膜的实用和回收。

团队赴铜山区大彭镇大彭村和义安村实地调查。从大彭村村委会了解到了大彭村占地5100亩,耕地2800亩,主要种植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和蔬菜水果等。每年的春播和夏种覆盖地膜约20000平方米,种植大蒜、花生、草莓、葡萄、西瓜等各种作物。实现增温、保水、抑草、早熟、增产、增收。但长期重使用、轻回收,土壤中残留地膜越来越多,地膜回收成了村委会的难题。同时团队成员精心设计了问卷,依托微信小程序,在线上开展了广泛的调查。


团队成员深入田间地头,在西瓜地里看到了又脏又烂的地膜,残留地膜与西瓜藤相缠,给翻耕土地等田间管理造成不便;在待耕地里也发现了大量的地膜残留。

交流中团队成员应用专业向农户进行了科普:地膜的原料是人工合成的聚乙烯材料,但很难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光、热、细菌等方式降解,土壤中的残留地膜尽管破烂不堪,在200年内不会降解;选用地膜时应贯彻执行农用地膜国家强制性标准(GB13735-2017,拒绝选用厚度0.01mm以下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超薄地膜,用后的废地膜可捡拾回收;地膜残留量每亩在4公斤以上,就可使农作物减产10%以上,可使玉米减产11~23%,水稻减产10-14%,蔬菜减产14~59%;废旧地膜经过处理后还可以成为有用之材。

团队成员结束了大彭镇的两个村的走访后,深感废旧地膜问题的严重性,纷纷表示返乡继续调研。

本次“三下乡”活动,团队通过多种形式,宣传科学使用地膜的方法、帮助村民认识到废旧地膜残留土壤的危害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意义,增强土地的资源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合理回收地膜助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撰稿:材料工程学院 徐冬梅

摄影:材料工程学院

审核:材料工程学院 周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