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材料工程学院“小青葱”,传承徐州精神打造美丽名片

作者:周晴 日期:2018-08-18点击:2095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推进一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丰富大学生暑期生活。徐工院材料团总支,积极响应团中央“暑期三下乡”号召,利用暑假时间寻访徐州,观察新发展、新变化,展现新面貌、新作为,观民俗、走社区,传有情有义徐州人美好形象,展两汉文化风光和历史底蕴,打造美丽徐州靓丽名

聆听书院讲座,文化徐州

711日,材料青年们来到云龙书院,这所徐州市志所记载的最早的书院,历史悠久、底蕴丰厚。萧一山、徐树铮、张伯英等一批徐州历史文化名流都与书院缘分不浅。当天云龙书院开展关于“苏轼与徐州”的讲座,志愿者们一个个兴趣浓厚,积极聆听,笔耕不辍,回忆苏子放鹤亭、饮鹤泉等留下的俊逸美景,感叹“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放人生,志愿者们无不赞叹徐州的历史底蕴、文脉深厚。

712日迎着清晨的阳光,材料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志愿者们早早来到了云龙书院,身着荧光绿的他们像一棵棵“小青葱”笔直挺立,身披志愿绶带,介绍书院文化、引导来往游客,彬彬有礼、从容不迫。

一个俏皮的小姑娘,伸出小指对着云龙书院墙上的示意图对我们说:“咦!这不是二门么?”志愿者蔡莎笑着说:“对呀,古代的女孩子被封建禁锢常常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你说对不对。”小姑娘害羞地抿嘴一笑。跨过二门,登上穿堂,“小青葱”笑着对大家说:“后面就是讲堂,牌匾上镌刻着‘家国之基’,大家刚既走上穿堂,将步入讲堂,学问就算是‘登堂入室’啦!”来往游客无不点头称道,笑着说:“小姑娘你讲解的真好,瞧,古建筑都灵动起来了。” 

材料学院暑期志愿者“小青葱”蔡莎在聆听讲解

 材料学院暑期志愿者在向游客介绍云龙书院风貌

寻访民俗古迹,跃动徐州

713日,“小青葱”们来到徐州著名的云龙湖风景文化景区,他们积极的引领游客,主动帮助工作人员挂起装饰灯笼,将景区装点得更加生动美丽,展现徐州热情好客的美好形象。

志愿者们一边游览引领,一边回忆着前日在云龙书院聆听的关于苏东坡的讲座,来到了小南湖的“东坡形迹图”。志愿者魏源微笑着对游客们说:“这地上刻着的是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的上半片”说着便吟咏起来 。一位戴着眼镜游客笑着说:“诗末那句‘鸿飞那复计东西’让我不禁联想‘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可见其困苦啊!”魏源微笑着说:“也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游客们笑着点点头,不由称赞“材子材女”们,心中有阳光,脚底有力量。

材料学院暑期志愿者“小青葱”们在帮助悬挂灯笼 

传承工匠精神,活力徐州

714日,材料学院暑期志愿者们来到了木艺制作基地, 参观了木梳、木盘、木凳等各种手工木器,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木器的打磨与制作,志愿者“小青葱”们相互协作,将原本笨拙粗糙的木坠儿,打磨的细腻透亮,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一颗晶莹的露珠。

材料暑期志愿者“小青葱”们在学习观察木雕工具 

 

材料暑期志愿者在打磨木雕 

715日,材料学院暑期志愿者们寻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闵思凡老师,闵老师将陶器制作的前世今生的故事娓娓道来,并向实践团的成员演示陶碗、陶罐、花瓶的制作过程。在闵老师的现场讲解、示范和指导下,暑期社会实践志愿者“小青葱”们都全神贯注,从定中心、开孔、修正成型、取胚完成,一步步认真学习,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志愿者于程千是团队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可看似简单的工序,却既考验手上功夫。泥巴到了手里却不听了使唤,闵老师则在旁一边鼓励指点,一边手把手帮其纠正姿势,一只陶碗在两分钟内就诞生了。同学们其乐融融,制作现场一片欢声笑语,大家都制作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份陶艺作品。

非遗传承人闵思凡老师指导制作陶器 

材料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志愿者们的陶艺作品

关爱少年成长,青春徐州

716日,材料学院暑期志愿者首先参观了黄集面塑,聆听关于黄集面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讲解,并动手参与制作。之后有分组前往社区,将前日制作的木头挂坠儿、陶碗、陶瓶等义卖,并购买了《唐诗三百首》送给留守儿童。志愿者“小青葱”耐心的给小朋友们读书、讲故事,小朋友们各个全神贯注,被书的内容深深吸引。他们一边手把手的指导,一边与小朋友们分享面塑制作的乐趣,耐心鼓励他们动手体验制作。孩子们也渐渐活泼起来,稚气的脸庞满满欢笑,带给志愿者们的是快乐的感动和幸福的收获。

材料学院暑期志愿者在该孩子们讲故事  

材料学院暑期志愿者在教小朋友们捏面塑  

暑期社会实践虽然短暂的,却留给材料学院志愿者们广阔的畅想天地,“一寸光阴,一寸金”,让我们拥抱新时代、展现新作为,不负韶华,青春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