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材料工程学院10余人组建了“谷雨农务”三下乡科技支农暑期社会实践团,奔赴江苏省新沂市大型蔬菜基地——新安镇黄墩村、战争老区阿湖镇古村村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专题活动。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是团中央、教育部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给第三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获奖学生的回信精神,发挥人才、科技及资源优势,组织大学生成立双创团队,深入贫困地区,开展“服务乡村振兴,助力精准脱贫”的科技支农活动。为此,校团委、创新创业学院开展了以“红色筑梦点亮人生,青春领航不负韶华”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专项活动。
谷雨农务实践团以“环境友好型除草地膜”为帮扶项目对接乡村发展服务:调查农户对地膜的需求和废弃地膜的处理、指导农民正确选用科学覆盖地膜、推广环境友好型除草地膜、引导农民回收废弃地膜,以避免废弃地膜撒落在田间地头,造成白色污染,残存于土壤中破坏土壤结构。
第一站——新安镇黄墩村
黄墩村地处新沂市区东北郊,东临黄墩河,西依沭河,南靠陇海铁路,北与山东省接壤,205国道东北绕城段即将穿村而过,交通方面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总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000多亩,大棚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主要种植西红柿、黄瓜、丝葫芦、茄子与丝瓜等作物。
7月10日上午,团队来到黄墩村村委会,村干部和30余名蔬菜种植户一起聚集在村委会活动室里,参与环境友好型除草地膜的技术培训。团队指导老师徐冬梅为村民们详细讲解除草地膜的材料与配方、生产工艺、性能特点、作用机理及使用方法,并对技术性的问题进行了答疑。队员们与村民进行了一对一的交流,交流中发现,如今蔬菜栽培已经离不开地膜的覆盖,常用的黑色地膜具有保肥、保水、保温、保墒、护苗、省工、增产等优点,但是地膜覆盖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老化现象,不但不能再使用,而且难于回收。村民们也尝试使用过除草地膜,但除草成分残留在土壤中,影响了下茬作物的生长等,他们对我校的创新成果——环境友好型除草地膜充满了期待。
第二站——徐州小窑头烈士陵园
7月11日,团队来到了徐州小窑头烈士陵园,陵园位于新沂市东阿湖古镇境内,设八个园区,建造墓碑五百余,安葬自抗日战争以来革命英烈二千多人。阿湖为苏北红色革命老区,包括阿湖人民在内的新沂人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付出了巨大牺牲,他们东设“臭狗阵”,西摆“火鸡阵”,消灭日伪近百,可谓智勇双全。队员们参观了烈士园区,献上自己手工制作的小白花,缅怀200和余位先烈,鞠躬行默哀礼,表达青年学子对烈士的缅怀和敬意。
第三站——阿湖镇
7月12日,团队来到了第三站——阿湖镇。阿湖镇种植业十分发达,是苏北著名的花生种植繁育基地,是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和徐州市农科所等单位的良种示范基地,常年种植花生面积在2000公顷以上,年引进和推广花生新品种8个以上。团队来到了发展相对较慢的古村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生活水平偏低。
村民们对团队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在村民活动室中,队员们与村民进行细致的交流。随后,团队成员一对一指导村民填写问卷调查,发放“环境友好型除草地膜”宣传册,耐心讲解除草地膜的功效和用法。参加交流的村民大多数是年龄偏大的女性,遇到不识字、眼神不好、听力不佳和发音不清的方言村民,队员们耐心解释、反复校对并提供帮助。
队员们给村民们送上学校生产的传承质量意识和工匠精神的脸盆,为村里的留守儿童精心准备了学习用品,并结成了“大手拉小手”的对子,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对一进行帮扶。看到孩子们笑开花的脸,队员们心中更是充满了幸福,默默祝愿孩子们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最后,谷雨农务暑期社会实践团与古村进行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基地的揭牌仪式,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就花生地用地膜签署了技术帮扶协议。
近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实地考察并开展了专业帮扶,为环境友好型除草地膜签署了合作协议,成功推出了谷雨农务的业务。团队成员们收获良多,内向的队员在团队的带领和驱动下,成功迈出了第一步;沟通能力强的队员则明确了责任担当,认识到只有将我们的技术做到最好,我们的服务才会更有效。纷至沓来的感谢信更加坚定了实践团队的信心,“服务乡村振兴 助力精准脱贫”的梦想定会实现!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脚踏实地、努力钻研专业知识,用于创新,敢于拼搏,要通过实践更好地锻炼自己,为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