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徐州作为两汉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拥有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扩大非遗文化在少年儿童中的影响力,助力非遗传承,保护非遗发展,近日,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4名老师和8名学生组成“非遗小达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亲子体验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鼓楼区铁路十八宿舍和云龙区四季雅园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此实践团以亲子互动体验为主要方式,打造“寻、学、教、传”四位一体的社会实践项目。团队通过寻访一次非遗工作室、学习一项非遗技艺、开展一次非遗亲子体验课堂、举办一次非遗作品展,激发儿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培养少年儿童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技艺的意识,使孩子们能够走进非遗、认识非遗、感受非遗、热爱非遗,为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奠定基础。
活动前,指导老师对实践队员进行了相关培训,使实践团成员们对本次社会实践对象、实践内容、活动方式、安全注意事项等有足够的了解,以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实践团的所有成员通过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查阅资料,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并结合儿童年龄特征和知识储备,确定宣讲的内容并制定活动方案,做好充分的准备。
为更好地开展实践活动,实践团全体成员来到徐州中药香包传承人丁老师的工作室,学习香包、编绳等非遗技艺。丁老师将香包前世今生的故事娓娓道来,并向实践团的成员演示香包、编绳的制作过程。在丁老师的现场讲解、示范和指导下,实践团的成员们认真学习了香包的缝制针法和编绳的多种技巧,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件非遗艺术作品。为了将丁老师传授的制作要领熟记于心,确保接下来的活动顺利进行,实践团成员利用两天的时间加强练习,熟练掌握了香包的多种缝制针法,每个人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为团队贡献力量。
经过前期的充足准备,非遗亲子传习体验活动在云龙区四季雅园启点幼儿园顺利举行。本次活动通过欣赏、了解、感受、制作等几个环节,15组亲子家庭在实践团“非遗小达人”的带领下,与非遗项目进行零距离“亲密接触”。实践团精心设计的“非遗知识问答”激发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了解和学习的热情;通过“非遗展”向孩子们展示香包、编绳、翻花、剪纸等非遗作品,孩子们通过看、摸、闻来直观感知非遗之美;开展“非遗课堂”,实践团成员向家长和孩子们演示香包、编绳的制作方法。活动中,孩子们在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下,从穿针引线开始,一针一线地开始缝制自己的香包。剪布料、填棉花、放中药、收口、缝制、绑流苏,每到关键步骤,实践团成员们耐心告诉孩子们制作的要领。成员们还指导孩子们编绳,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穿、缠、绕、编等多种技巧,把一根根彩色丝线交织而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活动结束后,孩子们将自己制作的心形香包和编绳佩戴在身上,分享成功的喜悦,真切而又愉快地体验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家长们纷纷表示,能够有机会陪着孩子一同了解非遗历史,学习非遗技艺,感受徐州非遗文化的魅力,非常有意义。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加深了亲子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亲密互动,还为建立儿童和非遗文化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打开方式,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让非遗文化润物无声地植根于孩子们的心中,进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少年儿童中的传承与发展。